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章程(2024版)
一、概况
1.大赛背景和宗旨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创新资源。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仿真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手段,是共性关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医疗、交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信息、生命、新材料、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将成为促进数字经济更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的不断发展,仿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扩大和深化,也将进一步赋能教育,助力产学研用多方融合。在此背景下,本赛事紧密结合国内仿真技术资源,聚焦数字经济时代新发展机遇,把握数字技术孕育的创新融合发展途径,依托企业、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行业生态力量,为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搭建一个新模式、新业态、高水平的创新应用交流平台——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积极推动仿真技术的产学合作、科学知识普及,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仿真科研人才的培养,满足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拓创业就业新渠道,为数字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和支持。
2.大赛特色
知名企业一流院校科研专家协同前沿科技创新应用学术探究共容,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共建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引领仿真技术新潮流。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通过大赛征集对未来科技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仿真答案。
Ø 多维度协同办赛:政府机构、知名企业、一流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引领高起点赛事。
Ø 泛领域仿真应用:结合各行业需要,设置赛项,结合高校资源,促进人才培养。
Ø 依托比赛促发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研,以赛促产学融合与创新。
Ø 推动校企深融合:为企业和高校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服务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形成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引领仿真技术应用新潮流。
3.大赛项目
(1)智能装备仿真赛道
对象: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及研究机构、企事业相关单位在职人员,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2—5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仿真技术在数字工业、数字孪生、机器人、特种装备、智能硬件等方向的创新与应用。参赛者提交设计方案和答辩PPT阐述方案特色,也可补充视频材料,呈现仿真技术在智能装备领域的创新性、实用性等。
(2)医学仿真应用赛道
对象:全国医学类大专院校教师、各类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及研究机构、企事业相关单位在职人员,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2—5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药学、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等方向的创新与应用。参赛者提交设计方案和答辩PPT阐述方案特色,也可补充视频材料,呈现仿真技术在医学应用的创新性、实用性。
(3)化工仿真创新应用赛道
对象:各类院校学生及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等。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2—5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仿真技术在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方向的创新与应用。参赛者提交方案和答辩PPT阐述仿真技术应用的创新性、实现效果、方案特色等,也可补充视频材料进行答辩。
(4)仿真教学应用赛道
对象:各类院校教师、相关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等。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2—5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仿真技术在教学实验设计、数字资源建设、教学创新设计等方向的创新与应用。参赛者节选部分自己所授教学内容进行仿真应用教学设计,利用仿真技术制作出符合教学需求的课程资源,例如小程序、网络课程等,结合实际教学应用情况进行答辩,说明仿真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5)仿真创新设计赛道
对象:各类院校学生及研究机构、企事业相关单位在职人员,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2—5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仿真技术在电路、机械、创意设计、建筑、电气、微课制作、数字文创艺术设计等方向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参赛者提交设计方案和答辩PPT阐述仿真技术应用的创新性、实现效果、方案特色等,也可补充视频材料进行答辩。
(6)数字建模与智能决策赛道
对象:各类院校学生及研究机构、企事业相关单位在职人员,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2—5人。
说明:本赛道的竞赛内容主要是指利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数字化信息,开展面向科学原理、工业应用的关键技术的数字建模或生产服务、制造等的智能决策。本赛道包含仿真技术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建模、云计算与算法创新、智能决策、智能社会治理等方向的创新与应用。参赛者提交作品材料和答辩PPT阐述仿真技术应用的创新性、应用效果等。
二、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具体执行: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
1.大赛组委会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领导下,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大赛组织工作。
2.赛区划分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按省级行政区划分赛区进行比赛。
三、报名
1.大赛时间
(1)报名时间:2024年5月1日-10月15日
(2)作品提交截止:2024年10月15日
(3)初赛时间:2024年10月中旬
(4)省赛区决赛时间:2024年10月下旬
(5)全国总决赛时间:2024年11月
具体时间、地点将另行通知,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和微信公众号。
2.报名方式
本届大赛采取注册参赛的形式,报名要求如下:
(1)学生参赛可根据每个赛道的具体要求,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2—5人,指导教师1-2名。
(2)教师、医学工作者、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2—5人。
(3)2023年获得省赛一等奖的参赛团队可推荐1组作品参加同一竞赛方向提前批次报名,进入省级决赛,无需缴纳报名费。
(4)鼓励全国性一级学术组织使用大赛竞赛方案组织内部征集,评选后可推荐3-5组优秀作品参加大赛相关竞赛方向,经大赛专家委员会审核后进入全国总决赛。
(5)同一团队同一赛道最多报2组作品。如有特殊情况,请联系大赛组委会。
3.报名材料及要求
所有参赛人员在大赛官网如实填写个人资料,并根据竞赛方案要求提交参赛资料。
四、赛区管理及奖项设置
大赛设置初赛、省赛区决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如遇赛道有特殊要求,以竞赛方案要求为准。
(一)初赛
1.初赛比赛时间:2024年10月中旬
2.初赛地点及形式
初赛在所属省赛区参赛。初赛评审工作由参赛单位或本省竞赛方向负责人组织。对参赛作品进行报名资格、技术测试、科技伦理、思想内容等的审核后,根据竞赛方案和评审标准的要求,对作品进行综合评定后确认入围省赛区决赛名单。
(二)省赛区决赛
1.省赛区比赛时间:2024年10月下旬
2.省赛区地点及形式
各省赛区将根据当地情况确定网络评审或现场评审。若现场评审,省赛区的比赛地点的选择会充分考虑交通便捷、参赛选手集中等情况。
3.省赛区评审工作
省赛区决赛由省赛区办公室组织评审工作。省赛区办公室根据参赛团队的评审得分确定和公布全国总决赛入围名单。省赛区根据成绩排名,按照合理比例设置一二三等奖及其他奖项。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获奖证书。
4.省赛奖项设置
(1)省赛区设置一、二、三等奖,颁发获奖证书,总获奖数量为参加省赛区决赛总数的20%—30%。
(2)原则上省赛区每个赛道排名前5%—10%的队伍获得省赛区一、二等奖,成绩优异的作品进入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3)根据各参赛单位晋级省赛区的队伍数量及成绩综合排序,排名前10%—30%的高校可申报“省级优秀组织奖”。
(三)全国总决赛
1.全国总决赛比赛时间:2024年11月
2.全国总决赛评审组织工作
(1)全国总决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网络评审或现场评审。
(2)若采取现场评审,全国总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且为保证大赛的公平、公正性,现场答辩即时出成绩。
3.全国总决赛评审要求
(1)全国总决赛评审工作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中须严格遵守大赛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统一评分及考核标准。
(2)评审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6名,评审专家若干。在分数相同情况下,由评审专家组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大赛名次。每位评审专家的原始评分及评审记录须交由大赛组委会保存。
(3)全国总决赛评审结果上报大赛组委会时,须同时提交含评审组每位评审专家签字的各项详细评分记录,否则其评审结果无效。
(4)评选办法
全国总决赛评审工作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网络在线评审或现场评审,根据参赛团队在演讲汇报、作品演示、提问等环节的综合表现确定比赛成绩。组委会根据专家评审成绩,确定全国总决赛获奖名单并公布在大赛官网和公众号上。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获奖证书。
5.总决赛奖项设置
(1)各竞赛方向按照成绩排序设置一、二、三等奖。
一等奖比例不超过总决赛团队数量的15%。
二等奖比例不超过总决赛团队数量的25%。
三等奖比例不超过总决赛团队数量的40%。
若不同竞赛方向对奖项设置另有要求,会在竞赛方案中进行说明。
(2)大赛设置年度仿真科学创新奖、年度仿真技术应用成果奖,具体奖项要求和奖励措施将在大赛官网公布。
(3)大赛设置创新探索奖、前沿突破奖、应用转化奖、交叉融合奖四类单项奖,具体奖项说明详见大赛官网。
(4)一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可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证书(与省级优秀指导教师重复的不再颁发省级证书)。
(5)根据各单位组织参赛作品的数量、组织工作的情况、决赛成绩等来决定是否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
五、监督反馈
为保证大赛的公平、公正原则,对全国总决赛和各省赛区比赛的初步评审结果建立并执行监督反馈制度。投诉反馈期自公布评审初步结果之日起,接受投诉时间为期3天,过期不再受理。
投诉反馈期间,各赛区办公室和全国大赛组委会将受理有关违反大赛比赛章程、规则和纪律等行为的投诉。投诉和异议须以书面形式提交,由个人提出的异议,须注明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并附有本人亲笔签名;由单位提出的异议,须注明单位指定联系人的姓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并加盖单位公章。各赛区办公室和全国大赛组委会须对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严格保密。
大赛官网:http://www.siac.net.cn
大赛微信公众号:仿真创新应用大赛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
2024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