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智能装备仿真赛道
--智慧工业仿真方向(生产系统仿真组)竞赛方案
一、竞赛目的
本竞赛主要包括生产线设计、物流配送、仓储规划、工程分析、数字工厂、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生产系统仿真设计和分析优化的理论认识,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制作能力、现场口述表达能力等。
二、竞赛内容
本竞赛涉及到的竞赛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线设计、物流配送、仓储规划、工程分析、数字工厂、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
1.此次生产系统仿真设计竞赛的主题为:“系统仿真助力生产数智化创新”。
2.参赛作品内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选择:
(1)面向生产线设计阶段,实现基于系统仿真的生产线瓶颈定位和精益规划,持续保障生产线产能;
(2)面向仓储物流规划阶段,实现基于系统仿真的仓储物流效能分析,优化仓储物流调度策略;
(3)面向生产计划阶段,实现基于系统仿真的生产计划预演分析和优化;
(4)面向生产执行阶段,实现基于系统仿真的实时仿真、监控与分析优化。
3. 国家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成千上万制造企业都有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建设需求,智能工厂科学规划和运行优化离不开“生产系统建模仿真软件”,综合运用所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注重应用领域和模式上的创新性。
4.参赛作品必须以生产系统仿真分析与优化为主,同时对作品的评价不以仿真模型为单一标准,而是对作品的功能、灵活性、复用性、创新性、实用性、显示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可使用相关领域仿真软件包括华中科技大学FactorySimulation、西门子PlantSimulation、美国Flexsim、俄罗斯Anylogic等,国产仿真软件使用优先。
三、时间安排
1.报名时间:2023年5月1日-9月15日
2.初赛时间:2023年9月
3.省赛区决赛时间:2023年10月
4.全国总决赛时间:2023年11月
具体时间、地点将另行通知,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和微信公众号。
四、参赛对象
1.除企业组外,参赛对象为全国高等院校的在读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
2.学生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最多5人,指导教师最多2名。
3.所有参赛学生及指导教师需登录大赛官网进行注册报名;
4.各高校应组织校内选拔赛,使生产系统仿真活动在学校层面上大面积地开展与普及。
五、报名及缴费
竞赛采取注册参赛的形式,报名要求如下:
1.5月1日后参赛单位和个人可登录大赛官网填写参赛报名信息;
2.初赛不收取报名费,进入省赛区决赛的作品按照每个作品300元收取报名费。参加决赛的个人需缴纳会务费(学生免费),缴纳标准待决赛执行方案确定后详见大赛官网。
3.大赛的详细内容及进展情况,将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更新,请各参赛者及时关注。为做好参赛组织工作,建议各参赛单位选派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与大赛组委会的日常联络;
4.费用可在大赛官网或公众号上直接支付,也可采用汇款方式。
汇款信息如下:
账 户:北京信诚博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亚运村支行
账 号:110916013610902
汇款时请备注“生产系统仿真+学校名称+汇款人姓名”。
六、竞赛内容对参赛作品/内容的要求
1.参赛作品说明
参赛学生需要在报名截止时间之前登录官网注册报名并将完整的作品上传到大赛官网。参赛作品主要为作品项目研究报告、作品视频和作品的二维或三维图源文件。
(1)作品项目研究报告
PDF格式,大小100M以内;项目研究报告图文阐述,需简单明了,必须包含但不限于:a.设计背景和目标;b.设计思路;c.各模块功能介绍;d.创新点;e仿真分析;f.结论;g.参考文献。模板详见附件三。
(2)作品视频
视频时长3-5分钟,MP4、AVI、MOV或FLV格式,大小200M以内;包括但不限于小组讨论场景、设计过程、作品仿真分析等。
(3)作品的二维或三维图源文件
各参赛队伍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作品的设计、仿真,将以上文件与报名表(详见附件二)打包成一个文件,以“生产系统仿真+组别+参赛学校+作品名称+姓名”形式命名后,上传到百度云盘,生成链接(请设置于2024年5月1日前有效),把链接地址上传至大赛官网。
2.初赛
对参赛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对作品进行思想内容审查。重点对作品原创性等进行审核。如有违规,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
3.省赛区决赛
对通过初赛的作品按照标准进行评审,具体形式(线上、线下)由各省赛区办公室确定。省赛的获奖名单将于评审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由各省组委会公示。
(1)提交作品必须是自己原创作品。
(2)所有作品以截止日期前收到的文件作为初赛和省赛区决赛评审依据。组委会对逾期提交文件的按照弃赛处理。
(3)评审按照分数高低确定排名。评审遵循大赛章程要求。
4.全国总决赛
通过省赛区遴选出的优秀作品,组委会将通知作者参加全国总决赛。总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组织,采用现场演示、作品展示和专家提问等方式进行,考察参赛者的作品操作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表演展示能力(演示形式不限)等。缺席决赛的参赛作者将被视为自动弃权。
(1)总决赛作品可以在提交的省赛区决赛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参赛资料进行完善后,以“生产系统仿真+总决赛+组别+参赛学校+作品名称+姓名”形式命名,打包成一个文件,于决赛前7日上传链接至大赛官网。
(2)比赛顺序根据不同组别的比赛特点,按所在学校名称的首字母顺序进行或抽签顺序进行。
(3)陈述形式说明
鼓励参赛队伍围绕参赛作品主题及内容选择恰当的演示形式;作品陈述不设人数限制,凡报名参赛队选手均可参加;陈述过程可辅以视频、PPT等配合说明;每组选手有5分钟时间进行作品演示和说明,最后专家提问。
(4)评审标准说明
生产系统仿真大赛着重考察设计过程、设计文档、设计源文件/2D图纸/3D数字模型以及设计结果,基准评审标准包括设计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商业开发价值等因素综合考虑。详见附件一。
七、赛制及奖项说明
竞赛为初赛、省赛区决赛和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
竞赛采用邀请制,各省拟邀请4-6所院校参赛,推荐24个参赛作品。
竞赛相关领域一级学术组织经大赛组委会专家组审核后可推荐3-5件经学术组织评选的作品进入本竞赛方向的全国总决赛。
初赛由大赛组委会和省赛区办公室联合进行,通过初赛进入省赛区决赛的名单将会在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官网公示。省赛遴选出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总决赛。
省赛区决赛的奖项按照全国总决赛的相关规定设置。省赛设置一二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由工业与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证书;全国总决赛设置一二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最佳组织奖,由工业与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证书。
八、培训及其他说明
1.组委会将针对参赛内容等事项安排相关培训,请密切关注大赛官网和公众号。
2.如因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决赛无法正常举行,组委会将酌情变更举办地或比赛方式,希望各参赛单位和广大参赛者能够理解并支持。
3.参赛者不同意或不符合下列要求说明之一的,将视为自动放弃比赛:
(1)参赛作品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2)参赛项目或作品必须为原创,版权所属明确,若有涉及版权侵权等法律纠纷,由参赛者自行承担由此引发的所有后果及法律责任。
(3)在其他相关或相似赛事中获奖的参赛作品原则上应更新30%及以上的内容。
(4)投稿作品后如作品入围,大赛组委会与官方授权合作组织机构有权无偿在公共媒体上对作品作非盈利性展示、展播、集结出版,或用于公益宣传与传播教育等非商业性活动。(参赛者特别申明不得使用除外。)
(5)参赛期间,参赛者不得将参赛作品所有权转让给任何第三方。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取得全国组会委授权下,不得将本次大赛作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但可用于非商业的公益传播,以扩大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6)本次比赛期间以外,参赛作品产生的一切后果与责任由参赛者本人承担。
(7)凡提交作品参赛,即被视为接受大赛各项条款,大赛组委会保留对本次大赛的最终解释权和改评、追回奖项等权利。
附件一:生产系统仿真方向评审标准
生产系统仿真组评审标准
生产系统仿真竞赛着重考察设计过程、设计文档、设计源文件/2D或3D数字模型以及设计结果,基准评审标准包括设计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商业开发价值等因素综合考虑。
(1)科学性(15分)
作品主题、创意和应用等,均符合科学原理,没有原理上的错误;作品展示过程能够体现出相关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
(2)创新性(15分)
作品使用了原创代码算法或者有核心技术亮点;
作品设计独特,立意巧妙,体现出创作者的新奇想法;
作品使用简单的方法或手段解决了相对复杂的问题;
作品能够为实现某种目的提供一种创新的、有意义的改进方法。
(3)技术性(20分)
作品合理、恰当的应用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仿真试验、优化算法、工程知识等相关技术,巧妙的地完成既定任务;
作品综合运用了各种技术,包括仿真建模、仿真分析、仿真优化、数据驱动仿真技术等。
(4)实用性(20分)
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能体现一定的推广价值,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物流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作品可以为某一领域中常见的问题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方案;
作品设计合理,成本控制合理。
(5)完整度(30分)
作品设计能够很好的诠释主题,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作品方案、视频等内容完整,能够展示创作过程;
作品成果演示顺利。
如对竞赛方案有任何疑问,可电话咨询
关老师:15623564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