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仿真组竞赛方案(一)2、机器视觉虚拟仿真组竞赛方案(三)3、智能硬件系统仿真设计专项组竞赛方案二、机器人系统仿真方向竞赛方案三、军事装备仿真方向竞赛方案水运基础设施仿真设计专项组智慧工厂组数字孪生城市组机器视觉仿真组竞赛方案生产系统仿真组竞赛方案军事装备仿真方向竞赛方案智能硬件仿真方向数字建模与智能决策方向竞赛方案智能装备仿真应用赛道一、仿真教学设计方向竞赛方案二、仿真课件制作方向竞赛方案三、仿真教学资源制作方向竞赛方案仿真教学应用赛道一、医学仿真创新方向竞赛方案二、医学仿真应用方向竞赛方案临床医学与公卫医学方向竞赛方案护理学竞赛方案医学技术方向竞赛方案药学方向竞赛方案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方向竞赛方案医学仿真创新应用赛道一、教学实验设计方向竞赛方案二、数字化升级设计方向竞赛方案三、科普设计方向竞赛方案四、企业培训设计方向竞赛方案材料工程仿真创新方向食品工程仿真创新方向材料工程仿真创新方向竞赛方案化学化工仿真创新赛道一、电路仿真设计方向竞赛方案二、机械仿真设计方向竞赛方案(三)1、电气仿真设计(自主创新)方向竞赛方案(三)2、电气仿真设计(自主创新)方向-PocketBench硬件在环实时仿真器专项组竞赛方案四、电气仿真设计(协同育人)方向竞赛方案五、虚拟仿真创意设计方向竞赛方案六、建筑仿真设计方向竞赛方案协同育人数字仿真微课制作方向电气仿真设计方向——储能及风力发电仿真创新设计组竞赛方案PocketBench硬件储能数字文创水运基础设施仿真设计组仿真创新设计赛道常见问题企业赛道智能社会治理仿真创新方向竞赛方案数字建模与智能决策赛道竞赛方案电子信息系统仿真方向竞赛方案航天航空系统仿真方向竞赛方案能源系统数字仿真方向竞赛方案智能制造系统仿真方向竞赛方案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方向竞赛方案时空序列预测仿真方向竞赛方案复杂电磁应用仿真方向海洋信息数字仿真方向复杂系统数字仿真赛道我要报名
全国仿真创新名师
National Simulation Innovation Master
全国仿真创新名师(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是大赛组委会集中宣传的仿真教学科研领域的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仿真技术人员求真务实、协作创新、自律牺牲的科学精神,在开展仿真科学研究,推行仿真社会服务,培育仿真青年人才,推动仿真产业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
ABOUT US
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 病区护士长,老年医学中心专科护士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照护研究室负责PI,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美国圣路易斯大学(SLU)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慢病管理  安宁疗护 学术任职: 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照护专委会常委员 中国保健协会老龄化支持委员会委员 中华护理学会非公立机构专委会专家库成员 四川省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成都护理学会产业专委会主任委员 科研成果: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篇,承担四川省科技厅等纵向课题12项; BMJ open,geriatric nur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Frontiers in Psychiatry,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BMC Psychology审稿专家,主编和副主编专著10余本,参编教材与专著10余本。 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员。 主要研究方向: 实践与创新教育、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设计与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参与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集成电路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倡导并推动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营造氛围,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学科竞赛。 指导的学生团队项目荣获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智能装备仿真赛道智能硬件仿真方向全国一等奖一组、全国三等奖一组。
2012年、2015年、2017、2019年西安邮电大学绩效考核优秀教师,2020年西安邮电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西安邮电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指导学生获第一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电路仿真设计方向全国三等奖,本人获陕西省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23年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电路仿真设计方向全国一等奖和智能硬件仿真方向全国二等奖,本人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主讲“计算机硬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基于VerilogHDL的FPGA设计基础”以及“基于FPGA的模型机设计”等课程。在完成课程融合衔接中,在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明确课程重点在于计算机组成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处理器并下载FPGA板运行目标代码。针对自主设计处理器,开发相应的轻量级编译程序,可以将将C程序源代码,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和语句翻译成生成符合要求的机器指令。 参与组织管理计算机硬件科技协会,将对计算机核心软硬件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较为深入和前沿的系统能力设计,包括:精确中断异常的流水处理器设计、自主编译器开发、最小系统板设计、操作系统移植、基于FPGA的图形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等。
202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进入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受聘任教于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船舶异常行为识别、水上交通态势感知、智能航运系统安全运行、交通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工作业绩: (1)内河视频监控场景下船舶指纹表征与识别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2021.04-2021.12,主持 (2)水下多源信息融合定位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24-2026,主持 (3)恶劣气象海况下船舶航行安全风险映射模型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24-2026,主持 主要研究成果: [1]Han Zhepeng, Zhang Di, Fan Liang*, Zhang jinfen, Zhang Mingyang. A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model to evaluate the availability of machinery systems in 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23, DOI: 10.1016/j.aap.2023.107342 (SCI) [2]Wan Chengpeng, Zhao Yinxiang, Zhang Di, Fan Liang*. A system dynamics-based approach for risk analysis of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in a mixed traffic environment[J]. 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 2023, DOI: 10.1080/03088839.2023.2224328. (SCI) [3]Fan Liang, Zhang Jinfen, Wan Chengpeng, Shao Shiwei*. Lane-Level Road Map Construction considering Vehicle Lane-Chang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2022, 2022: 1-16. (SCI) [4]Fu Zhongliang, Fan Liang*, Yu Zhiqiang, Zhou Kaichun. A moment-based shape similarity measurement for areal entities in geographical vector data[J].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2018, 7(6): 208. (SCI) [5]Xu Zidong, Zhang Di, Fan Liang*, Ma Haowei, Li Yuli. An Automated SAR-based Method for Ship Detection in Maritime Surveillance System[C]//2023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and Safety (ICTIS). IEEE, 2023: 213-218. (EI) 主要荣誉与社会兼职: 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交通信息与安全等期刊审稿人。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年新世纪优秀人才(A类); 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11届); 首届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现代交通节能减排工程中心理事、中国海洋学会会员、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大数据)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专家库(工程经济、科研)成员,江苏省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市物流行业协会首届专家委员,江苏省发改委评审专家,苏州市、无锡市、日照市等政府咨询专家,IAAM会员和获奖提名人。 教育背景: 1998年7月毕业于河海大学海洋及海岸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担任河海大学学生会主席;2001年获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运经济及管理方向)工学硕士学位,期间参加中央党校市场经济班学习(任班长); 2007年获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运经济及管理方向)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破格副教授,2014年晋升教授。 学术访问: 2004年至2005年访问台湾国立成功大学(NCKU) 2006年随交通部代表团访问日本 2007年访问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TU Darmstadt)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访问学者。 2012年访问台湾国立海洋大学(NTOU) 2014年访问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2018年访问西澳大学(UWA)、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 2019年访问香港科技大学(HKUST)、香港理工大学(PolyU) 职业经历:     1998年5月-1999年7月,江苏省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 2001年-至今,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 期间: 2008-2011年,共青团河海大学委员会,书记; 2011-2015年,河海大学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河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河海科技有限公司(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中心),董事长;江苏河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5年至今,河海大学港航物流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现代物流工程与环境,港航系统工程与管理,港航大数据处理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讲《港口物流概论》、《港口平面布置》(本科)、《港口群系统规划与优化》、《港航环境监测与治理》(研究生)等课程,出版专著5部,合著2部,主编《港口群系统理论与优化》、《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及其研究》等教材多部。发表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E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5项,专利权定向许可1项(50万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基金、省部级研究基金和省级交通/环保科学研究计划、国际咨询课题等研究等100余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物流教指委教改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中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等3项。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京大学)主任。 主讲《新媒体技术应用》《数据新闻》《数字人与虚拟制片》《深度报道》等课程。 国家一流社会实践课程《未来编辑部》教学团队成员。 获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南京大学2023年“师德先进”个人。

白净 南京大学
清华大学 陈洛奇

陈勇强 电子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仲英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 学术经历: 2012年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 in St. Louis)获建筑与城市设计双硕士学位。先后于世界知名建筑师摩西· 萨夫迪建筑事务所(Safdie Architects)任项目设计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保罗·卢卡兹建筑事务所(Paul Lukez Architecture)任项目主管。2019年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设计学博士学位。 社会兼职: 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论坛倡议成员; 2021.8–2022.4 担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工作部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形象景观经理; 保罗•卢卡兹建筑事务所顾问。 研究方向: 展示设计场域性综合空间研究 设计的媒介性 主要学术成果: 一、主要荣誉及重大项目 1.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担纲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外场火炬台并负责实施工作;主持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国家体育场整体空间环境设计; 2.主持设计的“与天久长”和“星汉灿烂”,被评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最终十套征集入围方案; 3.2019年  国庆70周年天安门广场景观“红飘带”方案设计师,获北京市积极贡献奖; 4.2017年  担纲“水电运河体系设计”,获第十届世界建筑节(WAF) – 全球最具前瞻性建筑概念奖总冠军,参赛项目总数为924件; 5.2017年   北京国际设计周 —— 天桥艺生活分会场“优秀策展人”; 6.2016年   北京国际设计周 —— 建筑方案设计获“北京小院儿的重生”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 —— 最受欢迎作品”,参赛项目总数为427件; 7.第十八届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青年百人榜。 二、理论研究 主持教育部纵向课题1项,作为课题骨干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纵向课题3项,正参与北京市哲社科纵向课题1项,横向课题10余项,于CSSCI设计学顶级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
任职于电子科技大学,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高级实验师 主要从事智能机电测控技术、工业网络及数字孪生工程应用领域相关科研及教学研究工作。
安徽大学,教授,1997年、2004年分别获安徽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2015.7-2016.7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保密通信、物联网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和参与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十余项。现为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Nonlinear Dynamics,Chaos,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IEEE会员, IEEE CAS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混沌与非线性专委会委员,中国密码学会混沌保密通信专委会委员,安徽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保密通信、物联网应用。
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 获全国一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省级一等奖 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 获东部赛区二等奖。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优化方面研究,参与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项
集美大学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主要承担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相关课程教学工作,曾获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工组一等奖。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3项。以第一指导教师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以主要负责人身份参与的农业装备相关横向课题经费500余万元,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研究方向:农业装备、养殖装备关键构件设计与抗疲劳检测研究。
陈茜 四川大学
崔雅萍 华北电力大学

董梁 西安邮电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范亮


河海大学 封学军


丁大为 安徽大学

多超 安徽理工大学

方芳 集美大学

工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工程师,实验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学者创新基金、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7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军委基础加强项目等1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4项。获2023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研究方向:围绕海洋工程领域开展试验技术研发,如海洋组合动力耦合物理模型试验技术、水弹性体物理模型试验技术、淹没式结构物理量间接测量技术等。
博士,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信息科,主任,高级工程师。 中华口腔医学会信息化管理分会副主委,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委员。 研究方向:医院信息化管理
顾倩 大连理工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协海智特聘专家,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计算机类教指委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智慧医疗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2项。 此次获奖课程是面向本科生的全英文课程《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其授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2023年获评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首届“我最喜爱的教师”,是2021年西南交通大学-百度松果人才培养菁英班“最佳掌舵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京都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型优化的分裂算法的理论研究,以及航空交通优化、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 曾指导学生获得“华为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得数字建模与智能决策赛道智能决策方向研究生组全国一等奖。
陕西理工大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建模与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主持及参与厅局级项目多项,主持陕西理工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项,主持陕西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项,主持企业课题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技论文十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多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1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国家级),获一等奖1项。
龚勋 西南交通大学
韩晟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顾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侯波 陕西理工大学


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学士学位,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AI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研究。 研究方向: 1.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2. AI芯片; 3. 信息安全芯片; 4. 存算一体芯片。
中国矿业大学师资博士后;
主要从事机器人控制、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究;
指导学生获得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
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恒星级。

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卓越博士后项目;
主持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0件,国外发明专利4件。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博导,信息安全系主任。
2014年受欧美FP7项目资助访学坦佩雷理工大学,2019年受中法蔡元培项目资助于ESIEE PARIS大学作短期访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层安全、无线通信安全及物联网安全等。承担本科生课程《通信原理》与《最优化理论与技术》。 目前担任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学会会员。担任国际SCI期刊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EJWCN)副主编,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编辑,IEEE VTC2021、2022、2023-Fall物理层安全研讨会联合主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INFOCOM等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区域联合基金课题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以及企业联合课题多项。曾荣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授予URSI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学会青年科技奖、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A、B层次人才,东南大学第二届“杰出教学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以及江苏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等荣誉
工学博士,教授、博导、电力电子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面向电池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高效电力电子变换与电网接入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86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近5年发表IEEE期刊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中英文著作三部,参与编制IEEE国际标准一部。 曾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力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是中国大陆首位IEEE电力电子协会会刊年度最佳论文奖获奖人。 2023年,获得中国电源学会杰出青年奖。
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目前从事太赫兹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领域相关研究。 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1.基于级联参量振荡连续宽调谐THz 辐射源理论与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主持,25万元,2013.01-2015.12。 2.中原英才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主持,50万元,2022.01-2023.12。 3.有机非线性晶体级联差频产生高效全波段太赫兹波的研究,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10万元,2017.01-2018.12。 4.耦合光学参量振荡器产生高功率全波段太赫兹波的研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持,60万元,2018.01-2019.12。 5.基于级联光学参量效应的高效率太赫兹辐射源技术研究,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主持,4.8万。 6.基于级联参量振荡连续THz辐射源理论与技术研究,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主持,2012.01-2012.12。 7.光学THz辐射源非线性晶体最佳耦合技术的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主持,2012.08-2013.07。 8.磷化镓晶体极化声子共振区产生高频率太赫兹波的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年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主持,15万元,2015.01-2017.12。 主要的获奖情况: 1.高功率非线性光学太赫兹辐射源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河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22.01,主持。 2.光学参量效应高功率太赫兹辐射源及其应用,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9.01,主持。 3.第十四届河南省青年科技奖,2019.11,主持。 4.基于级联光学参量效应的高功率太赫兹辐射源技术研究,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018.05,主持。 5.基于级联参量振荡连续宽调谐THz 辐射源理论与技术研究,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017.05,主持。 6.高功率可调谐太赫兹波辐射源产生方法的研究,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013.05,主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大气颗粒物重点实验室党支部组织委员。
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展开,近年来重点研究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ES)的电子传递机理及其工程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聚焦氧还原生物阴极,在生物阴极的性能提升、机理探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优化了提升生物阴极电化学性能的最佳电位,最佳温度;驯化了高电活性阴极电养微生物群落并使之长期稳定地成为阴极优势群落;筛选了阴极模式菌株并深入研究了其自养异养相互转化的机理,为其应用于BOD传感器以及生物阴极还原脱氟奠定了理论基础;工程应用方面主要聚焦当前建设“智能化”“无人化”水厂的热点,以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为支撑,通过产品迭代不断更新装备,形成了集成化、小型化和标准化的BOD在线传感装备。该设备已在小型生产线上实现批量生产,已应用于北京、天津、河北、武汉、贵州等地污水处理实际工程以及中国水环境再生水厂化验室,指导了深度脱氮过程碳源投加、事故预警与曝气风机控制,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耗电量,保障了出水水质达标。目前该传感装备目前正在以“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新型污水厂为发展方向,联合多家环保企业、研究所和大型水厂开发多元化平台,通过多指标联合运维来控制污水厂自动运行,最终实现新一代的无人水厂的智慧运行。 已发表论文45篇,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篇,其中环境领域TOP 期刊13篇,环境领域顶级期刊Water Research一篇,传感器领域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两篇,污染物处理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三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横向课题2项,以课题骨干参与国自然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1项; 获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创业赛三等奖和第三届天津市“海河英才”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指导学生多次获会议口头报告奖和“深水杯”、“子牙杯”、“北控水务杯”、“互联网+”等多个环保创新大赛奖项;担任多个SCI期刊审稿人,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编委,并作为客座编辑组织了4个特刊。
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主要为碱金属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开发应用,包括碳基材料、硅基合金材料等;
湖南省化学化工学科竞赛(虚拟仿真)赛道评审专家
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荣获全国优秀指导老师
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化工类仿真创新应用赛道化学工程仿真创新方向本科组全国一等奖
指导学生获第一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化工类仿真创新应用赛道化学工程仿真创新方向本科组全国三等奖
指导学生荣获湖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科竞赛(虚拟仿真设计作品)一等奖
指导学生荣获湖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科竞赛(虚拟仿真设计作品)二等奖
长期从事文献资源建设、数字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及其信息行为、新型服务模式等相关研究。目前从事学科化服务及学科馆员工作,撰写多篇学科研究报告,指导本科生获得多项奖励,合作撰写专著1部。 研究方向:围绕学科服务相关工作开展以下研究: (1)对科研工作者信息需求精准定位和预测信息的动态需求,深度挖掘信息的研究; (2)跟踪课题组进行内容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分析服务研究; (3)各类政策要求下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研究; (4)根据新形势下用户需求与服务变化机理,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体系的研究。
海军工程大学基础部数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青年英才,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 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海军优秀教材奖; 主持军队级精品课程、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海军精品课程各1门; 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专著2部; 主持完成军队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负责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硕、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山东大学访问学者;
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人因振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先进制造学术分委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全国煤炭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科学传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GF173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校级基金8项,校企合作项目10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国防预研等项目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以第1发明人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件,国内发明专利45件,软件著作权15项。
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出版教材1部,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教学成果奖3项,获得讲课比赛、微课比赛、教案比赛等奖励5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国赛奖励10余项、省赛/校赛奖励30余项,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校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校“教学名师培育对象”、校“百佳教师”、校“模范班主任”、校/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博士,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副总。 主要从事精密传动与驱动技术、先进机器人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担任《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等期刊审稿人。 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国赛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银奖、省赛金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国赛一等奖,及2023年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浙江赛区选拔赛一等奖,以及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特等奖学金等奖励。
1990年6月到华北电力大学从教工作至今,2006年12月-2018年4月任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现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实践与创新教育、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设计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曾主讲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电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电子应用系统设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与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结构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和SOC设计、大学生专业学习与成长发展导航、创造创新创业导论等课程。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集成电路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致力于研究与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性和北京市级竞赛获奖百余项)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超过200项)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指导的学生团队项目“基于FPGA的软核处理器应用研究”荣获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智能装备仿真赛道智能硬件仿真方向全国一等奖,主编出版《大学生专业学习与成长发展导航》通识教育教材。
侯进鹏 塔里木大学
李红艳 河南工业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刘海涛
中国矿业大学 刘新华
李轩 苏州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梁光胜
胡湘宏 广东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华德正
东南大学  李古月
李睿 上海交通大学
廖承美 南开大学
刘辉 湖南农业大学
博士,教授。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机能实验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SCI收录30余篇,授权专利8项,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及省级科技竞赛中获一等奖。 从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陕西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陕西省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负责人,主持省部级、校级教改课题2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30余部,其中主编5部,软著3部。 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研究方向:代谢相关疾病药理学
高级实验师,副高三级
技术专长:基因克隆技术,细胞培养技术,BAC人工染色体技术,Red重组技术,Bac-to-Bac技术,启动子活性检测。
工作内容:虚拟实验室建设,物联网管理,实验室安全,大型仪器设备维护
教育经历:
2007年9月- 2014年6月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
2003年9月- 2007年6月 新疆大学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4年10月-至今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员
荣誉与奖励:
2014年11月 第三届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组织工作优秀个人
2016年4月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虚拟仿真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机能实验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从事基础医学教学工作29年,承担生理学、实验机能学等课程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痛觉调制机制,可兴奋组织兴奋机制等。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项。
发表SCI收录论文十余篇。参加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其他教材、专著等编写四十余部。主持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
胡浩 西安交通大学
胡原  华中师范大学
主持参与教学项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项目2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项。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省级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SCI/EI收录6篇,申请专利5项。
研究方向:膜材料制备、膜分离过程开发及应用(面向水处理、气体分离等过程膜材料和膜技术的研究)
金宏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
李忠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教授,博士。 从事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计算机艺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数字创意专委会专家委员,广东省信息中心政务信息化咨询专家。
工学博士,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智能控制系统算法及检测研究、仿真应用研究。参与多项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研究。
刘雪  长春师范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罗立宏
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球2%顶尖科学家,国家博士后百人选介,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经费累计3000余万元。 获中电联电力创新一等奖1项(1/15),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6/6),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检索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JCR1区40余篇),发表论文平均影响因子6.1,Google Scholar他引14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0项,主编包括《风力发电中的计算风工程》等学术专著2部,多次担任本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40余本重要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及多个省部级奖励通讯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 1. 风资源评估 2. 风电动力学仿真 3. 风电振动控制 4. 风电监测与运维 5. 海上漂浮式风机 6. 风浪能联合利用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环境工程系副主任,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优秀教师。
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2门,主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门。
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5项。
主持的《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中,荣获仿真数字应用赛道数字仿真教学资源建设方向高教工科组全国一等奖。
刘震卿 华中科技大学
毛艳萍 深圳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环境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行为研究。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 教学方面,主讲南开研究生课程“空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本科生课程“工程数学”;参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环境化学”、以及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环境学基础”的讲授。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参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学术方面,建立和改进了一系列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受体模型的算法机制,从来源角度揭示了我国颗粒物污染的成因。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参与撰写英文著作一部,获得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自主研发的源解析新技术被写入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指南,在我国多个城市研究中得到应用,多次获国家级地方环境管理部门的表扬和感谢信。
长期致力于研究细菌的毒力与免疫,应用膜片钳电流记录、细胞培养、蛋白纯化、动物主动被动免疫等技术,研究细菌的致病机制、免疫效果、神经通路传导等
获得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三等奖、首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校内选拔赛二等奖。
黑龙江省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黑龙江省“挑战杯”创业比赛铜奖指导教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骨干教师风范大赛一等奖、五四青年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党务工作者、教学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东大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专家,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注册会员,兼任江苏省住建厅绿色建筑专家组成员,苏州市住建局绿色建筑评审专家等。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乡土建筑建构体系与当代创新,景观建筑创作,绿色环境引导下的建筑地域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电气工程学院新能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载运装备多源动力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储能技术方向负责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和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 PES 中国区电动汽车技术委员会动力电池技术分委会和电动汽车与能源交通系统融合技术分委会常务理事。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专注于储能电池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电池建模仿真、状态评估、寿命预测、失效探测、低温预热、优化充电等。
拥有 17 年行业经验,掌握多项核心技术,重视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教育联合基金等国家级纵向项目(课题)8 项,国拨经费 1800 余万元。牵头专著 1 部,参编专著 1 部,发表 SCI/EI 检索高水平论文 6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转化3项。
2019 年依托“电动汽车智能协同充电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 年依托“新一代智能终端高功率快充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了“绿色港口建设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战略性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9篇(一作/通讯SCI/SSCI 16篇,JCR 1区论文14篇)。编著由Elsevier出版的《Por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imulation》英文专著1部。获得202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018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围绕绿色港口建设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从“绿色港口能源调配”、“港口绿色智能升级改造”、“港口低碳减排规划”三个维度,构建绿色港口建设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
从事计算机支持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学习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出版高校教材2部,主持完成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教育技术研究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长期指导学生科研与竞赛项目,获得学校 “学生科研优秀指导教师”、 “优秀课程”、“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教学奖励多项。所指导的学生竞赛项目获得“I-Teach”竞赛全国二等奖、“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任剑锋 首都师范大学
寿焘 东南大学
孙丙香 北京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彭云
史国良 南开大学
宋英莉 哈尔滨医科大学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3项,主持企业委托开发项目2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EI论文20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著2项。担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测试》审稿专家,并担任多个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低碳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综合能源系统建模与分析、复杂智能系统优化调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指导本科生获多项学科竞赛奖励。 研究方向:围绕电力系统、综合能源系统、复杂智能系统等,开展以下研究: (1)低碳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 (2)绿电制绿氢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3)电碳市场交易理论与应用; (4)复杂智能系统优化调度与控制等。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天津市杰青项目资助。
多年从事微生物电化学原理与技术相关研究,在ES&T、Water Res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被引超10000次,H因子56,入选全球前2%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多项技术实现了应用转化,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IWA首创水星奖等。任Front Microb副主编,ACS ES&T Eng、J Haz Mater等期刊的编委/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具体包括电促厌氧生物高效降解技术,废水生物资源化技术和BOD、生物毒性在线传感技术等。

2009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下于北京科技大学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学位,获得硕士(2012)和博士(2013)学位并进行博士后(2014-2016)研究工作,现为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极端条件先进材料的材料基因工程与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的研究,在《Acta Mater》、《npj Comput Mater》、《Engineering》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软件著作权12项(1项转化应用),授权技术发明专利10项;参编CSTM团体标准3项并荣获贡献奖2项。荣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青年奖”(2020);《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科学青年学者”(2020)。 作为核心骨干荣获2020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 GF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陕西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现为《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执行编辑(Principle Editor);《Diffusion Foundations an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材料开发与应用》等期刊青年编委;《铸造技术》“集成计算材料工程与智造”专刊客座主编。30余种领域知名期刊审稿人,其中《Acta Materialia》(2019)和《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2015和2017)评为“国际杰出审稿人”。



东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于东南大学信息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于东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6年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交流访问。 研究方向包括: (1)5G/6G移动通信 (2)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方法 (3)超高速光无线系统 (4)海洋水声无线通信系统 (5)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方法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专著1部,发表IEEE论文20余篇,1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IEEE TCOM、TWC、TIFS等国际顶级期刊审稿人以及IEEE ICC、VTC等国际知名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创伤正颌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颌面部创伤、正颌与关节外科、颌骨骨髓炎。
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颌面外科专委会委员、颌面创伤与正颌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口腔颌面修复学专委会委员,陕西省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委。
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队后勤科研重点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空军军医大学“珠峰工程”人才资助,全军一线救治能力建设任务专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王均 河南工业大学
王鑫 南开大学
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研究员,博导,IEEE高级会员,IEEE PES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秘书长,全国标委会TC1/TC564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分布式发电与智能配电专委会委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分布式电力与储能、交直流微电网等的研发与产业化。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微电网和电力储能等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指导建设多个微电网和储能电站示范性和商业化项目。近年来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的专著《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提名奖,牵头制订国标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研究方向:分布式电力与储能,交直流微电网,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博士后,2019年1月至今在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从事生物制药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生物制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主讲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课程《生物制药专业导论》、绿色制药专业本科生课程《绿色制药分离工程》、全校本科生任选通识(创新创业)课程《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课程《毕业设计(论文)》,2021 年度校优秀班主任。 指导本科生获得2023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 研究方向: (1) 长效蛋白多肽类药物研发; (2) 微生物药物的发酵与分离; (3) 药用酶的分离纯化、修饰与催化过程耦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 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和重大横向项目1 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近10 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50 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 在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和Process Biochemistry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14 篇,参与发表Cell 子刊1 篇和高被引论文 1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20 件(已授权10 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Front. Bioeng. Biotechnol.期刊Review Editor 以及多个SCI 杂志审稿人。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职 务:建筑系副系主任,天津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学术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地区建筑专委会委员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 井冈山天津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江西省定南县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发展顾问 天津大学求是学部、国际工程师学院学业导师 天津大学小城镇研究中心及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委员 科研方向: 1. 乡村建设与乡土建筑 (Rural Construction &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2. 数字化信息模型及参数化设计 (BIM & Parametric Design) 3. 高密度居住模式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Mode) 4. 模块化设计与装配式建筑(Modular Design & Fabricated Building)

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欧盟玛丽·居里校友会(MCAA)成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科委”委员。先后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主要从事智能航运系统风险管控,水上交通运输系统韧性优化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 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4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参编英文学术专著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4项。 此外,还担任波兰国家科学中心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审专家,以及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委会主席或学术委员会委员。
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系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BIM土建建模与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病害检测系统的开发以及后处理程序开发。 完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指导国家A类竞赛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互联网+四川省级金奖、铜奖各1项,四川省学科竞赛一等奖7项。发表SCI\EI\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建筑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著2项(已授权)。
东南大学 孙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唐西胜
田磊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万程鹏 武汉理工大学
王睿 四川师范大学
王毅 西北工业大学
王旭东 浙江工业大学
王志刚 天津大学
博士,教授。
1996年获郑州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郑州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郑州大学与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出站。2004年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作,担任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武汉(南方十一省)电工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分布式能源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河南省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教学及科研成果丰富。主编或参编教材7部,出版专著3部。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级等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20余项,省级、厅级教改项目6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发表SCI/EI检索等高水平文章共50余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员。 201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起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任讲师;2022年晋升为副教授。 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等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已发表论文80余篇;2017年获SCI检索期刊China Communications首届最佳论文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研究方向:目前致力于5G/6G无线通信、射频指纹识别、量子计算理论、量子安全、量子传感、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理学博士,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曾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理工、浸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学习与短期访问。2009年7月起在南京大学数学系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数学优化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代表作发表于SIAM系列、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2012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获中国运筹学会青年科技奖, 2017年获华人数学家联盟最佳论文奖等; 2020-2022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优青等项目。 研究方向: 数学优化理论、算法及应用。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物毒性效应与暴露风险评估。 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等重要项目。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共17篇,引用次数360余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6篇和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篇。担任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的青年编委。
博士,教授,博导,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现任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机械基础理论与工程装备开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科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中铁五局集团等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5项,湖南省百项重点专利2项,完成长沙市高价值专利组合项目1项,已转化实施发明专利10项;主持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承担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本科生课程教学工作,是湖南省线下一流课程——机械原理课程团队负责人;共同主编《机械原理》教材1部;主持湖南省教改项目2项、教育部协同育人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学理论,机构综合与CAD,机器人与机构学,工程装备开发。
高级实验师,化学工程硕士,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办公室主任。 主要从事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承担国一流课程《合成氨生产综合仿真实习》、省一流课程《实验室准入教育》和校精品课程《化工原理实验》等课程的建设任务,曾主持省教改2项,省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1项,发表《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核心期刊教学论文7篇,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曾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化学化工方向一等奖等30多项,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和化工学科实验竞赛优秀教学基层组织等。

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 2017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在德国波茨坦大气研究所任Research Fellow。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Automatica 及 IEEE系列汇刊 24 篇,以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Event-Triggered Cooperative Control: Analysis and Synthesis》(Springer 出版社)。ESI高被引论文6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 项。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应邀在ICAISC国际会议和全国复杂网络会议作大会报告,任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 Syst. Man Cybern. Syst.》、《Syst. Control Lett.》、《Chaos》 等期刊编委,获江苏省数学成就奖,首届江苏省自动化学会青年科技奖,国际旗舰会议ICNSC2021最佳论文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获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创意本科论文奖、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本科生组全国一等奖等。 研究方向:分布式优化与智能决策、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控制、分布式事件驱动控制。
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201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7年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电网运行控制,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宽频振荡,韧性电网等。 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任务等科研项目,曾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1/6)、CIEEC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等奖励。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EI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吴翔宇 北京交通大学
熊军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徐东阳 西安交通大学
许文盈 东南大学
杨俊锋 南京大学
仪淑君 南开大学
尹来容 长沙理工大学
应惠娟 浙江工业大学
杨富富 福州大学
姚志军 兰州大学
易龙 中南大学
现为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导,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港口工程系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水运工程学会理事,中交工程软件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港口和离岸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环保智能建设与运维技术。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近20项,在《Ocean Engineering》、《Renewable Energy》《Applied Ocean Research》、《Marine Structure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中国港湾建设》、《水运工程》、《港工技术》等期刊和OMAE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以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智水杯”全国水工程BIM应用大赛银奖等,主要完成人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曾获“第五届全国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天津大学研究生优秀在线课程一等奖”、“天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天津大学青年教工示范岗”等,为SCI和SSCI双检国际期刊Sustainability的编委和客座编辑,《水利水运工程学报》青年编委,是行业规范《煤炭矿石码头粉尘控制设计规范》英文版的主译人员,研究成果应用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为保障国家基础设施的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持,受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和ChinaDaily等的报道,成果被多部行业规范借鉴。
高级实验师,博士,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副主任。 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实验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四川大学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教研教改项目共6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参编教材3部。曾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1门、实验技术立项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4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实验教学及研究工作。
理学博士,副教授,吉林大学公共化学教学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分子模拟与量化计算;有机光电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环保材料的研究;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脑图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委员、《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第七届青委会委员、《软件》杂志及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编委。 从事脑科学、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基于复杂性科学建模大脑,开发新型脑连接组学计算方法与模式识别算法、构建关键生物标志物挖掘模型,以实现临床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与异常模式识别。迄今已在NeuroImage,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分析、普适情感计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
人文学院副教授、传媒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媒体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湖南省组委会秘书长,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传播(新闻出版与广告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优秀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教育部首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参与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合译著作1 部,在《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出版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CSSCI 检索论文7篇,英文论文1篇。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机械传动》首届青年编委,福建省海洋与船舶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构学与机器人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3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其中13项已授权。从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获1项国家级、1项省级、2项校级教学竞赛奖,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4次国家级、7次省部级奖项。
        肖忠 天津大学
熊莉 四川大学
许海 吉林大学
副教授,工学博士,工程管理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四川省高级工程师评委,四川省安全应急专家,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BIM全过程造价与项目管理、建筑节能减排、水资源、地下空间风险控制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参与过广州地铁二号线、北京六环、德阳垃圾处理厂三期填埋区工程等多个项目的建设。 发表sci、中文核心、国家级期刊论文十余篇,实用新型两项,发明专利两项,主编参编教材五本,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三项,自科一项,指导国家A类BIM相关竞赛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开展二建、造价、九大员、企业等讲座与培训、横向服务项目若干。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生,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湖北省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库成员,《工业工程》期刊青年编委,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 创立广州大学工业智能决策与优化团队(GZHU_IIDO),指导学生获得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竞赛全国特等奖,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 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赛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智能制造系统、数字化建模与仿真优化、智能调度与决策、智能优化方法、数字孪生与工业软件等。
化学学院教授,博士。原农学部公共化学实验室主任、支部书记,现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工信部虚拟仿真大赛吉林省评审仲裁委员会副主任、评审专家。现为省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负责人。 教学主要从事化学基础课程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具体有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研发,VR/AR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曾获工信部、教育部、吉林省教育厅等各类虚拟仿真、多媒体课件大赛国家级、省级一等奖等16项;指导学生双创竞赛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为代表奖励20余项,受到省委书记接见,并被点赞鼓励;主持省、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第一排名获得教学类国家级、省、校级奖励近30项;获评为吉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卓越奖等。 科研主要研究方向是化学生态学和害虫绿色生物防控技术研发。目前,已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研发项目10项资金支持。在JACS, O.L, Synlett, Tetrahedron, Molecules等SCI和EI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件,计算机软著1件。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 长期从事新能源、电力系统、智慧能源相关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1项,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军工项目子任务1项,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年度优秀论文与高被引论文。担任《Applied Energy》青年编委,核心期刊《供用电》编委,《系统仿真学报》青年编委。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托举,福布斯(中国)U30精英榜。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科学、港口系统仿真与优化、港口物流、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等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港口物流概论》课程。指导研究生20余名。 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2篇。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主编出版《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及其应用》等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等奖10余项。连续多次获得河海大学优秀班导师称号,所带两届本科班级被评选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江苏省“十佳团支部”、江苏省“活力团支部”、河海大学“张闻天班”等。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和开发、高速信号处理、智能信号处理、视频图像处理等方向的研究。
研究方向:机器人结构优化与运动控制。 期间已发表多篇核心论文、专利等,指导课外科技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参与了一项国家级与多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包括轮履复合式地下综合体巡检机器人、仿尺蠖爬杆机器人、风电检测机器人、排洪隧洞探测机器人等。
计算机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导,教授, 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科金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负责人;已一作/通信作者发表IEEE-TIP、IEEE-TNNLS、IEEE-TMM、IEEE-TCSVT、ACM-MM等国际权威期刊论文与会议百余篇。曾获2022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研究方向: 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分析、机器学习。
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电动运载装备动力学与控制”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组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大学生“汽车环保马拉松”挑战赛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担任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兵工学报等10余个期刊审稿人。 长期从事电动车辆传动技术与理论、特种载运装备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重庆市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一等)、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项目、重庆市教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国家级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EI/SCI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包括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Nonlinear Dynamics等Top期刊,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国家与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专任教师,职称,讲师。 从教十余年,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及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动力机械总成及零部件设计、动力机械总成性能仿真及分析。主持结项教研项目一项。主持结项开放实验项目三项。发表SCI收录论文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篇。实用新型专利若干。
高级实验师/硕士。 主要从事控制过程的研究。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工电子实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主持科研课题8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专利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1项,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空间营建实验室,主任;未来·展:广东省高校建筑与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联展,执行策展人;广东省教育厅美术与设计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城市记忆与地方品牌塑造,媒体技术与空间创新。
讲师,硕士研究生。 2015年12月至今在高校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有丰富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担任理论课《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图形界面开发》、《Android基础开发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主讲;参加广西区青年教师骨干培训,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荣获多项高校教学类奖项,如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竞赛“二等奖”、校级信息化大赛“三等奖”、“优秀任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三全育人”、“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称号等;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微课慕课的课程建设6项,能综合运用新型教学手段,熟练新教学模式;参加相关校企合作挂职、培训并获得证书,实践经历较为丰富;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8篇,其中中文核心2篇,SCI论文2篇,主持或参与的教改、科研项目25项,其中主持教学项目8项,具体如下: 1)主持完成,2018年第二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项目,项目名为“基于微信平台的《Android开发与应用基础》MOOC课程设计”; 2)主持完成,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项目,项目名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大数据课程师资培训”; 3)主持完成,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项目,项目名为“产教融合背景下人工智能课程师资培训”; 4)主持完成,2018年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校级应用型课程项目,项目名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应用型课程的建设”; 5)主持完成,2021年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名为“《嵌入式图形界面开发》重点课程建设”; 6)主持完成,2021年度教育部高教司电子信息教指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为“‘多元素结合,多平台实践,全方位互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的课程建设与实践”; 7)主持在研,2023年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名为“《嵌入式图形界面开发》课程思政建设”; 8)主持在研,2023年度教育部高教司电子信息教指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为“‘嵌入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研究”。 研究方向:高速移动通信、嵌入式技术开发。
讲师/工程师。 负责系统软件设计、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参与单位多个重点国防项目研发。主持校级科研项目《非协作通信中信道编码参数容错分析技术研究》,主要参与桂林市科技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数据下光纤传感数据采集可视化分析系统研制应用》、桂林市科技局项目《新型光纤传感高速测量系统研发及应用》、《基于光纤传感数据采集的可视化远程分析系统的研制应用》、《基于电动车汽车的物流配送路线优化研究》等多个市厅级项目,发表论文3篇。 研究方向:机器学习、信道编码盲识别、通信对抗。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兼任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感染免疫专委会委员等,兼任《hLife》、《iMeta》、《Microbes & Immunity》、《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等多个国际刊物编委。 在Cancer Cell, Nature Microbiology, Cell Research等杂志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论文30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自然面上和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研究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被F1000Prime推荐,被Cancer Cell前瞻评述,被Cell、Nat Rev Microbiol、Nat Rev Clin Oncol、Nat Rev Gastro Hepat等杂志多次引用和正面评价。 研究方向:真菌感染与癌症发展。
副教授。 主要从事农业智能装备设计与研发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1项、参与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3项,主持新疆新工科教育联盟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2篇,参编教材1部,申请发明专利1件。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指导学生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20余项。
电子技术高级工程师、中山大学无线电物理博士,现任物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兼工信部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评标专家,兼任韩师创新创业基地导师和西安邮电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 有14年世界五百强通信企业CDMA和LTE等现代通信网络的实际工作和项目经验。在EI、SCI发表论文多篇,软著3个。2016年入职韩师从教。主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级“重点专业”、“一流专业”和IEET项目等,指导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和挑战杯等省、国家级竞赛比赛并获奖。课程思政案例多次获校一等奖,2021年获“先进师德个人”称号。 研究方向:电子与通信工程,多媒体信号处理,人工智能。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副教授。 主讲课程:《数控技术》、《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 主要教研成果: 1.主持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2.主持校级综合教改项目1项; 3.浙江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农业智能装备设计与研发。
硕士生导师,教授,现任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运筹学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民航信息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计算数学研究所主任。 研究方向:最优化理论与算法,民航运筹学、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 近年来,在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四川省现场统计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数学学会理事,主持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完成1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主持5项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资金项目、1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项目和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荣获1项全国数学建模微课程(案例)教学竞赛国家三等奖、1项全国仿真教学大赛教学课件组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和2项教学建设奖,2022年荣获四川省现场统计协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1部。
副教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荣获南粤优秀教师,韩山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深圳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兼职硕导,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分会理事,潮州“数字政府”专家库专家。 研究方向:电子信息通信、工程教育。
教授,博士生导师,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平台主任。现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数学生命科学分会常务理事,上海非线性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擅长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统计建模与算法开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等。在基于DNA甲基化 (包括亚硫酸盐测序和450k芯片数据) 的肿瘤纯度估计、校正肿瘤纯度的差异甲基化分析及肿瘤样本聚类等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8年至今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包括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300。主持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以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以项目骨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
研究方向: 1. 单细胞转录组与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 2. 基于DNA甲基化的肿瘤异质性分析 3.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人工智能方法(包括统计学习和深度学习)
于海莹 四川师范大学
岳磊 广州大学
张大伟  吉林大学
张璐 中国农业大学
张艳 河海大学
赵翠芳 浙江师范大学
郑小飞 中国计量大学
郑钰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星 重庆文理学院
郭鹏 河南工程学院
黄种明 集美大学
李致尧 广州美术学院
梁文斌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林奕森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刘宁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秦翠兰 新疆理工学院
王畅 韩山师范学院
王磊元 新疆理工学院
徐海文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袁静珍 韩山师范学院
郑小琪 上海交通大学
现任职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测绘图集、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若干。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域建筑史、技术史、遗产信息管理等,在《营造法式》与唐宋建筑实例对比分析、墓葬美术考古、传统界画艺术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副教授,硕导,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是化工设备内传递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及装备。以超重力技术为依托,针对旋转填料床内流体流动和传质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可反映超重力环境下传质各向异性的湍流传质模型;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中海油伊拉克米桑油田项目污水处理站设计加工两套可撬装式超重力臭气吸收装置,解决了现场空间受限条件下臭气的净化问题。 截至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1项,省基金2项,企业横向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等化工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

现任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等纵横向课题16项。在本领域重要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入选斯坦福大学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江苏省泰州市双创人才、福州大学“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等荣誉。现担任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名词术语标准化委员会主席、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机械传动、机器人机构学、机械系统动力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所所长,北京交通大学电池检测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储能电池优化充电、参数辨识与健康评估以及多能源耦合轨道交通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在充电设施优化配置与规划、充电设施关键装备设计、动力电池充电方法与性能评估方法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方法,相关技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多个城市得到成功应用。在轨道交通方面,全面掌握轨道交通车辆车载储能系统的设计技术,取得了从轻轨到地铁、从机车车辆到动车组、从辅助供电到牵引供电等多种锂电池系统的技术成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主持编写国标1项,专著2部。

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授,免疫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教司虚拟仿真创新联盟及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主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安徽省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肝脏慢性炎症。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心理生理计算、医学人工智能。 近年来在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主研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担任IEEE SMC“心理生理计算”专委会联席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脑图谱专委会委员等。
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特聘副教授,瑞典林雪平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软硬件协同设计、虚拟原型平台、设计空间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发表IEEE Trans. CAD等高水平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荣获2021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DAC国际会议最佳海报奖,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1项。 研究方向:SoC软硬件协同设计、设计空间探索。
博士,教授,现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021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同时兼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民族语文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员等。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3年,主讲Python爬虫及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等本科生课程。2012年获得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13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被评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次,主编出版教材3部,副主编1部,参编1部。 主要从事机器翻译、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语委科研项目1项。在中国通信、中文信息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3部。
经济师、副教授。2010年10月至今在四川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专职教师,先后担任四川开放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负责人。 从教10余年,一致拼搏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第一线,通过不断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长期致力于在线教育服务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累计授课5000余学时,年平均授课量300余学时,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参与完成多项省级教研课题,参编教材3部,在包括CSSCI南大核心、北大核心在内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评议专家,国家开放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核心团队成员,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答辩主持人。先后荣获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仿真教学应用赛道仿真教学创新设计方向高教文科组全国一等奖、四川省一等奖,全国多媒体大赛微课组优秀奖,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类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开放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开放大学“六网融通”新技术应用秀三等奖。 研究方向:在线教育服务创新。
教师,副高职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现任公共艺术管理工作室主任;兼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画廊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促进会理事。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数字仿真应用、当代艺术创作。
传媒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设计与设计应用研究,动画设计等。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市厅级课题2项(主持完成1项,在研1项);主持完成校级科研项目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广西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1项。
博士,副教授(校聘),九三学社社员。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任教师/电气自动化系主任。 主要从事机械和电气自动化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包括机械传动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 现主持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专项1项,潮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韩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1项,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1项,韩山师范学院“新工科”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教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讲《电子电工技术》、《工业机器人》和《工程力学》等本科生课程。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并获奖。
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主持省厅级以上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指导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奖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比赛获得省级银奖1项,铜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1项。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主任。兼任亚洲基础造型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成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雕塑学会理事兼创研部副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设计部副部长、广东省陈设协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人工智能艺术。 在《装饰》、《包装工程》等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 4项,研究涉及智慧城市与艺术城市协同建设创新机制,数字化公共艺术设计等。设计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德国红点奖、意大利Adesign奖、阿拉丁神灯奖、亚洲国际照明设计奖等国内外设计大奖,并拥有获授权专利4项(发明专利1项、实新3项)等。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老师。 主要从事单片机与嵌入式、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从事智能控制、数据分析处理、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项目10多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10多项,主参编教材4部,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3次。近5年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专业竞赛,荣获了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二等奖4次,荣获安徽省一等奖10多次,2023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设计赛道电路仿真设计方向本科组全国一等奖。 研究方向:数据分析与智能控制。
博士,副教授,美国北达科他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硕士校外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健康监护技术。 主持厅级以上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2项。指导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5项;指导大学生电脑鼠比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指导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获一等奖1项;指导全国光电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指导全国软件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5项;获评广东省一流课程1门,编著单片机特色教材1部。 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健康监护技术。
雕塑系教师、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3D数字实验室主任。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为数字雕塑与公共艺术。作品多次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
新媒体艺术研究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分别获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她具备艺术与科技双重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创作能力, 2017年受邀为西安Maker Faire创客嘉年华艺术区块策展人,同年受邀“丝路长安”校园大讲堂为数字媒体艺术主讲人。2019年受邀北京睡前胶囊FutureLab举办的“艺术X科技”活动,为论坛主讲嘉宾。2022年主持并完成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陕西“艺术+科技”方向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她致力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在中美两国均有展出,主持并参与多个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作品和多篇论文发表于相关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期刊上。她目前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教研室,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A类赛事国家级6件,省级30余件。 研究方向:人机交互、实体交互媒介研究(Tangible Media)、游戏研究。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 Member,清华大学电机系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电机、变压器等电气装备多物理场仿真、优化设计、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的相关研究。主持完成及在研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些年,在《IEEE Transaction on Magnetics》、《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Electric Power Components and System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指导研究生、本科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并获国际一等奖1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获国家二等、省二等奖5项、参加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 兼任Elsevier电力工程类图书、“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电机与控制应用”等期刊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装备多物理场仿真、优化设计、故障机理及诊断方法。
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从事民族教育及研究工作超40年。是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蒙古文软件应用推广基地、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华为云鲲鹏中心(项目运营总监)的主要建设者,同时还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二十多个计算机实验室(机房)的主要建设者、EECN虚拟联合教研室成员。 自任现职以来,在全校范围内主讲《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和近10门专业课程。 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 •  国家财政部计算机类注册评标专家 •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计算机类注册评标专家 •  国家级计算机硬件评估师 •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导师 •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评审专家库评审专家; * 参评了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网络评审(评审了:全国研究生创意组27个项目)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第八、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指导小组组长 •  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数字孪生仿真方向全国总决赛的评委。     荣获个人奖项     1.荣获(内蒙古教育厅颁发)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     2.荣获(内蒙古团委、教育厅等五部委颁发)“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工作者 ;     3.荣获(中国华为公司颁发)2021、2022年-华为中国大学生ICT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 4.在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中,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5.荣获我校“三育人”《全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为学校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三十五年》奖。 一、发表学术论文CSI、EI、等论文近30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近20项、出版专业教材和发表专利等多项。 二、指导学生获奖内容: 自2016年以来,带领学生团队代表学校荣获省级以上奖近50项,直接参与获奖学生近500人次。    获奖统计国家级:一等奖(1项)、铜奖(1项);自治区级:特等奖(3项)、金奖+一等奖(5项)、银奖(7项)、铜奖(13项)、优秀奖(4项)、单位优秀组织奖(2项)    1. 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10项): 国家级:铜奖(1项);自治区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优秀奖(2项)、优秀指导老师奖、单位优秀组织奖。    2. 荣获“工信部-2023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奖(4项): 国家级:一等奖(1项);自治区级:金奖、银奖、铜奖各1项。   3. 荣获“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13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工作者。   4. 荣获“中国华为大学生ICT大赛2021”“2022”实践赛-内蒙古赛区本科组奖(9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优秀指导老师奖、单位优秀组织奖。    5. 荣获“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创青春”、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青年创新创业专项赛“等奖项。 三、指导学生完成作品 1.蒙IT驿站,http://www.imcn.cn(中文版)(阿里云+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平台+QQ平台).远程安装程序(物联网技术) 2.蒙IT驿站,http://meng.imnc.cn/(蒙文版)(阿里云+网站平台+微信公众平台+QQ平台).远程安装程序(物联网技术) 3.蒙古语学习与体验云平台微信小程序, (阿里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 3.指导学生完中国国家顶级域名证书申请2项 4.指导学生进行软著申请和教材编写 四、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 2017年获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民族文化、艺术、产品设计与展示平台》,项目编号:201711709004 2.2018年获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园通》,项目编号:201811709005 5.2020年获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蒙古文学习与体验云平台》,项目编号:S202011709002 4.2021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课产教云》,项目编号:20211170900 5.2022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无感知物联网云服务》 6.2022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石榴籽》 7.2023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字孪生》 8.2023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民族文创云》 五、获得培训证书: 培训证书13个(包含双师型证书)主要有: 1.《全国高校物联网系列课程高级研修班 》,培训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2021年HarmonyOS软硬件协同创新实践师资培训》,培训单位: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中国软件协会培训中心 3.《互联网+创业实训师》,培训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喻梦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超 中北大学
张俊 福州大学
张维戈 北京交通大学
张玉侠 安徽医科大学
郑炜豪 兰州大学
郑欣 广东工业大学
包乌格德勒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黄洵 四川开放大学
李勇 中央美术学院
李智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林一帆 韩山师范学院
刘春玲 韩山师范学院
罗保权 广州美术学院
王本有 皖西学院
王春武 韩山师范学院
王中乐 西安美术学院
许洋洋 西安美术学院
张海军 湖北文理学院
冯培禄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王伟奇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王伟奇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本科毕业于贵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贵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就职于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 2015年7月至今,就职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担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负责人,在校获得“五星党员”、“道德模范”、“优秀教师”、“技能状元”等荣誉称号。 主持或参与省级、市级、校级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5项;副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1本。 指导技能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3项,省一等奖6项,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自动控制技术
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承办单位: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
支持单位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学研大厦
报名电话:13621202247
Email:siac2022@qq.com

关注我们